青崖白鹿

不想开小号,是以存图吐槽开脑洞用。不约,没人约。

故事细腻


上周去大连出差,夜里九点奔出来杀到一个朋友家,十一点半打车回酒店,原来计划的宵夜和看海是都没实现,坐在她的小公寓沙发上吃自制酸奶聊天,聊得彼此怀疑人生连她家的wifi都没想起来连,结果第二天困得人仰马翻。

在黏糊糊还有点腥气的夜风里,想起来再到9月,我们认识就十三年了。一个从小寒暑假永远被爹妈反锁在家里,平时放学从来不下楼疯跑的社交障碍症患者,朋友的唯一来源就是,同学,而且是细水长流数年同校同班乃至同一个屋檐下睡觉的革命感情。大连姑娘,姑且称之为A,就是初一不知道哪一天开始突然形成的小团体一员。这个团体既不拉帮结派也不上房揭瓦,无非是老师觉得书念得不错,一心指望着你们坐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而城市太小的好处就是,全市只有一所能念的高中,很顺理成章地,大家继续在一个院子里混。这边曾经跟B同桌半年,屡次因为草稿纸分配不均而吵架,但B一直没有因此放弃过在物理课上打醒我的事业。那边分文理后,我和A顺理成章又莫名其妙地选了文科而再次每天在一个教室里共同度过十二个小时以上,尽管其中没有什么时间来交流感情。其实这里面还有个女孩子,我们仨对她情感复杂,简称又爱又怕。这姑娘在我和B的审美里貌美如花,在A眼里不知道如何——毕竟我坚信她在二十岁之前并没有什么审美。只是脾气要强兼嘴上不饶人,热衷看《红楼梦》的时候我认真考虑过她是像黛玉多一点还是像晴雯多一点,最后觉得实在不吉利而作罢。

那个时候盛行的种种顾漫、明晓溪、可爱淘之流,言情尚未发展成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终极宅女幻想,校园恋情大多还停留在坏小子与叛逆少女的纯情初恋。很奇怪的是现在微博上每每开怀旧帖盘点那些年我们的少女情怀,十本里我有九本半没有看过。高中时一知名文青曾借我一本九把刀的《11楼B座》,而几年之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突然变成了一代人的校园记忆,而我还是觉得海峡那头一群男生带着一股猥琐又英勇的少年意气更接近身边那群酸且幼稚的文科男。在一众青春题材的电影争先恐后瓜分市场的时候,终于有人评论,“大城市才有青春,四线城市的孩子青春都被狗吃了”,那些翘课打架、明恋暗恋的故事从源头上被扼杀在摇篮里。我看过的写实派校园故事如许佳和小饭,被语文老师评价为——“你看完不觉得压抑吗?”人在其中的时候一般顾不上压抑。那时候是一月一摸底掉出前十分分钟被老师单独拎出去质疑你是不是不想混了,是B那个兼任年级主任的英语老师每天晚饭时间把她留下抄单词终于恶性循环导致她大学毕业还没考过四级,你说哪有时间压抑呢。

至于各奔东西的大学生活,由于大考必砸的规律和A与B擅长超水平发挥的体质,从华北到东南、西南,可以在中国地图上画一个等边三角形。而C考英语的时候睡过头不得不复读一年则纯属一个勇气可嘉但结局不赖的意外。A迅速从一个艺术特长生放飞自我成了足球队主力成员。我与B失联一年以后,才得知她遇人不淑还旧情难忘,以至于后面三年我们的交流主要以我恨铁不成钢在宿舍拍着桌子骂她为主。我在千里之外一个山花海树风花雪月就是不务正业的校园里守着另外三个姑娘过了自己最后一段校园时光。至于十七岁新年电影院里干燥又热烈的空气和漳州冬夜凌晨二点湿而冷的走廊上最终挂断的那个电话,种种推倒又重塑我的细节是另一个面目模糊、尘埃落定的故事,也许有一天我会讲给你听。

现在的生活里我自己都觉得已经不太想得起在北京每天从一号线最西边到最东边出地铁挤公交的日子,永远找不着高架下面无数个公交站到底都在哪一层,你看我虽然没去过798但我去过怀柔交通大队呀。B从上班第一年开始每周提到一次行政工作不想干、技术工作干不好,亟需辞职,三年以后终于下定决心报了一个贵得要命的管理考试以激励自己,准备考过就辞职去上海发展,这个乐观主义者永远在我开始扯一些形而上的话题时说,你要去做,怎么就没有希望呢。A在父母三番二次逼婚之下,回家的次数比远在南京的那位还少,虽然我们交流起来都觉得一个人生活得自由又舒心,但是总觉得背后那点目光的压力与日俱增说不定哪一天就泰山压顶。C发奋图强,认认真真念过四年德语毕业申请去了莱比锡学教育,今年十月回国正在发愁国内这个领域太不发达难找适合的工作。某天晚上跨七个时区聊天的内容是她抱怨在德的中国同学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要跟她做朋友强行进去她的生活,明里暗里拒绝不了,我们分析除了特别没有眼力见儿之外大约是生活太寂寞。姑娘说,“有那么多要做的事都做不过来 你寂寞什么”,突然觉得过了这么些年这位依然是生命之光。

以前特别喜欢写“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彼时我们还看《幻城》看得不亦乐乎为之伤心叹惋,并在初三的考试作文里极尽矫情之能事模仿其滥用形容词的散文文风。现在跟A在二个小时谈人生谈理想的紧迫时间里,还坚持抽出二分钟奋力吐槽了郭姓作家的新电视剧和脑残粉——“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点黑历史呢?毕竟初一的时候我还没看过古龙。”十七八岁的时候非要用比喻,说青春打马而过消失在生命的罅隙,想想,哪儿见过什么白驹过隙,时光是水一样毫无行迹地蒸发,跟胶原蛋白的流失一样不可逆转,当我们给B推荐眼霜和面膜的时候,总得加一句这都是心理安慰,不要太当真。

看过高晓松说,以前总想明白生活的所有,年轻就是生活里这不明白的慌张。你不再慌张的时候,青春就没了。人在一天天长大的时候总会渐渐和自己和解,毕竟谁没有点黑历史呢?强掰着自己想融入生活的劲头越来越小,开始说服自己这是性格,而不是性格缺陷。

看过那么多真实或者虚拟的青春故事,我们自己的生活依然更像一篇形散神也散的低分散文习作。但我还是寄希望于有一天我们更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时候,能随手给自己添一个安稳句号。


评论
©青崖白鹿 | Powered by LOFTER